□ 张佳玮炒股配资178论坛网
广义的塞纳河左岸很长,但如果要讨论海明威、马尔克斯、萨特、杜拉斯、咖啡馆的左岸,那大概波伏娃桥、奥斯特里茨车站到植物园那一片就不太算了。哪里算正经左岸呢?沿着河,过了叙利桥,看得见巴黎圣母院背后的飞扶垛了,河岸边出现绿色旧书摊,就是左岸了。
所谓巴黎左岸旧书摊,实是一大片分格绿色铁皮箱,沿河岸一路绵延。夏日天气好时,书摊上树影斑斓。摊主们——许多戴着老花镜,环伺一旁,等着游客挑选,间或跟几个老主顾感慨生意难做,说几句旁人未必懂的切口,一边摇头感慨世道人心。
这是何时开始的呢?
大概16世纪,巴黎就有小贩在新桥叫卖旧书,曾经一波三折:据说路易十三时,流动书摊取消过又恢复过,路易十四朝也如此反复。一直到19世纪,拿破仑忙碌于军政之余,觉得还是该让巴黎人民读书,于是批准在塞纳河沿岸设置永久性书摊,使书摊得以普及,成为穷学生和穷作家的乐园。整个左岸遂成为巴黎巨大的户外图书馆,十二个码头,几十万本书汇聚。到1860年代,巴黎市政府对旧书摊实施特许经营权,只有个条件:不许卖新书,只许卖旧书刊和旧玩意儿。到1930年代,旧书摊开始用规格统一的绿色铁皮箱:长不得超过2米,宽0.75米,靠河边、靠岸边,书箱打开的高度,各有规制。这也很方便,摊主们早上到河岸,拿钥匙开锁,书箱一开,书籍亮出来,开工;到收摊时,箱子一合,上锁,回家了。第二天开锁,又开卖了。
展开剩余56%经营旧书摊的书商都是很老派的人,许多是退休老人,其中卧虎藏龙。教授、作家、歌手、画家、普通工薪阶层,也有些纯是小众爱好者。他们淘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除了书,也有老画报、老硬币、老邮票、老明信片。他们也知道互联网时代完全可以上网卖书,但就喜欢这样子。一位老爷子,他喜欢收集不同的装订本。他说,中世纪隐修院里,诸教士闲着无聊,就开发各类华丽字体抄《圣经》;诸位伟大的插画家、版画家,忙着给《圣经》画插图。这俩传统,一直下垂到近代出版业。
海明威在著名的《流动的盛宴》里,写过1920年代的巴黎旧书摊。说河岸边的书摊里,有时能廉价买得到新出版的美国书。左岸的银塔餐厅顶上,有些房间那时还出租,租客在银塔吃饭时能打折;那些房客忘带走或懒得带走的书,仆人都拿去不远的河岸书摊卖了;而爱书的人们,花不了几个法郎就能从老板娘那里买到手。
海明威跟一个旧书摊老板娘成了朋友,他希望对方把英语书都为自己留着,老板娘拒绝了——谁也不清楚英语书的价值,不尽快卖,赶上它们一文不值,卖都卖不掉。于是海明威好奇了:“那你怎么分辨一本法语书有没有价值呢?”老板娘很在商言商地说:“先看有没有插图,然后是插图质量,再就是装订。如果这是本好书,书主人一定会要求精心装订。英语书倒都装订过,但装订很糟,看不出好坏。”
一百年前的卖书人,脑子也真灵光。
对海明威和他那代作家影响巨大的,是莎士比亚书店。书店最初的地址在杜普伊腾路8号,1919年,由来自美国的西尔维娅·比奇开设。两年后,书店搬到奥戴翁路12号。1919—1940年间,莎士比亚书店是美国人在巴黎的文化中心。海明威、埃兹拉·庞德、菲茨杰拉德、斯泰因、曼雷等大师们少年时就出入于此,借阅、买书、写作,甚至住宿。这个书店如今也搬到了塞纳河边炒股配资178论坛网,与圣母院隔河相望,门口摆着露天书架,与那些旧书摊看去风味相似:无论时代如何流逝,大家总还是乐意信手翻翻,买点书的。
蜀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