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如今成了莫斯科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这艘曾是钢铁巨兽的舰船,现在更像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不仅是一艘生锈的船体,更是俄罗斯海军最后的一丝“大国象征”。长期不断的维修事故和高昂费用使得俄罗斯人不得不思考:是彻底放弃它求股票配资,省下钱办点别的,还是咬牙撑下去,想办法走出困境?
这场争论已经超越了舰船本身,反映了俄罗斯在传统军事力量和未来战争模式之间的艰难取舍。“库兹涅佐夫”号于1982年在黑海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开始建造,1990年交付给苏联海军。为了规避《蒙特勒公约》的规定,它被特别定义为“重型载机巡洋舰”。满载排水量近七万吨,能携带约40架各式舰载机,包括早期的苏-33和后来的米格-29K。
中国海军的“辽宁”舰就是它的姊妹舰“瓦良格”号,但两者的命运截然不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军经费大幅缩减,导致“库兹涅佐夫”号的“事故档案”越来越厚。动力故障、燃油泄漏、火灾等问题几乎贯穿其整个服役生涯。它唯一一次实战部署是在2016年11月到2017年1月前往地中海打击叙利亚叛军,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也暴露了自身的问题。两架舰载机相继坠海,冒出的滚滚黑烟成为西方媒体嘲笑的对象。
2017年10月,俄罗斯海军将它送进船坞进行现代化升级。然而,2018年浮动船坞意外沉没,一台起重装置砸在航母甲板上,造成严重损坏。随后在2019年和2022年底,该船又多次发生重大火灾,维修进度不断推迟,费用飙升。到了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军工预算优先供应前线,航母维修经费变得严重不足,升级工作几乎停滞。
最近的卫星照片显示,“库兹涅佐夫”号外观几乎没有变化,仍在港口里趴着。俄罗斯战略分析师伊利亚·克拉姆尼克指出,该航母设计老旧,动力不可靠,舰载机和船员队伍状况不佳,飞行员也缺乏足够的航母起降经验。这种局面引发了关于航母未来走向的激烈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未来的海战模式已经改变,高超音速导弹和无人机蜂群等新技术让传统的巨型航母成了昂贵且容易被打击的目标。他们建议直接报废“库兹涅佐夫”号,以节省宝贵的国防资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航母不仅是军事力量投射的工具,更是国家威望和国际地位的象征。如果俄罗斯放弃航母,就等于丢掉了“航母拥有国”的头衔。他们甚至建议,俄罗斯海军至少需要四艘航母,以确保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如果暂时造不出新航母,至少可以将其留作训练舰,维持舰载航空兵的编制和人员技能。
这场争论背后,还有俄罗斯曾经的雄心壮志。在俄乌冲突前,俄罗斯海军曾规划建造“风暴”超级航母,预计排水量超过八万吨,能搭载70多架舰载机。然而,冲突极大地消耗了俄罗斯国力,建造大型航母几乎不可能。因此,体型更小、更轻型的新一代航母成为更现实的选择。
当“航母必要论”在俄罗斯海军内部占据上风时,寻求外部先进技术,特别是舰载机,成为一个选项。俄罗斯战略分析师伊利亚·克拉姆尼克建议考虑购买中国的歼-35A隐身战斗机作为未来轻型航母的舰载机。他认为,歼-35A尺寸更小,更适合轻型航母,完全符合俄罗斯海军的作战需求。相比俄军现役老旧的苏-33和米格-29K,歼-35作为中国首款第五代隐身舰载战斗机,无疑是技术上的巨大飞跃。
歼-35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28吨,能携带多枚霹雳-15超视距空空导弹和霹雳-10近距格斗弹。更重要的是,它具备高度信息化能力,在网络化作战中能先敌一步,协调其他战斗机、无人机,甚至与军舰、导弹联网作战。这种多任务能力能显著提升俄海军航空兵的整体作战能力。
然而,引进歼-35面临着重重挑战。首先是武器系统体系融合的难题,发动机、雷达、数据链系统等核心技术与俄罗斯独立发展的体系存在巨大差异。其次是俄罗斯庞大的军工利益集团的阻力,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装备会冲击他们的既有利益。再者,俄罗斯民族自尊心也是一个障碍。最后,中国是否会同意出售歼-35A本身就是一个未知数。
“库兹涅佐夫”号的挣扎以及对引进歼-35的考量揭示了俄罗斯在当前复杂国际背景下如何维护大国地位、适应现代化战争及寻找战略伙伴的复杂现实。无论最终决定如何,这都将标志着俄罗斯国防战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影响俄罗斯海军的未来,并对国际军事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求股票配资
蜀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